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臺北市立蘭雅國民中學重大議題融入各科教學活動設計單

臺北市立蘭雅國民中學
重大議題融入各科教學活動設計單

   防災教育   教育融入  數學  科教學活動設計
單元名稱
尺規作圖
適用學習階段
八下
設計者
陳玉慧
教學∕活動時間
半節課
學習領域能力指標
8-n-1能理解二次方根的意義及熟練二次方根的計算。
8-s-11能認識尺規作圖並能做基本的尺規作圖。
C-S-04能多層面的理解,數學可以用來解決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問題。
防災教育
議題能力指標
1-3-3】【1-3-4】【2-2-5
3-1-1】【3-1-2】【3-1-4
4-1-3
設計構想
由於全球暖化效應產生的氣候異常,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與規模有日漸增加的趨勢。此外,在主要災害產生後,更常衍生出一連串的次要災害,形成複合式災難。例如2011311日在日本東部發生規模9.0的大地震,除了地震災害外,接連又發生海嘯、火災、福島核能電廠災變等;這些複合式災害除了使各項災害損失擴大,也讓人警覺,臺灣這個天然災害高風險國家,更需學習如何防範。
教學準備
學習單、圓規
學習目標
教學流程
教學時間
評量方式
1. 災害的警覺心

2. 防災概念與知識

3. 防災態度與價值觀

4. 防災行動技能
一、準備活動
教師事先製作學習單
二、發展活動
1.    2011年的311大地震之後的海嘯、火災、福島核能電廠災變等複合式災害談起今日防災教育的目地。
2.    介紹海嘯的成因、特性及破壞力並計算海嘯在深海的傳播速度(使用平方根及公式)
3.    利用海嘯的特性及破壞力,理解其應變措施
4.    下載臺灣電力公司的網頁資料,讓學生知道臺灣目前的發電方式及未來電源結構的配比
5.   了解核廠與我們身處的士林區相對位置及疏散半徑的意義
6.    知道放射線的特性,從而作更有效的防護。
7.   理解防災策略的四個階段:減災、整備、應變、重建是彼此相關且會形成良性循環。






10分鐘


3分鐘

3分鐘


5分鐘


5分鐘




學習單。



老師提問
參考資料
1.    翰林版第三、四冊教科書
2.    南一版第五、六冊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
3.    國立中央大學吳祚任教授的網頁資料
4.    海嘯的物理成因- 海嘯形成和傳播機制- 專題- 物理廊- HKedCity



海嘯及核電的防災學習單    八年       姓名:          
由於全球暖化效應產生的氣候異常,各種自然災害(註1發生的頻率與規模有日漸增加的趨勢。此外,在主要災害產生後,更常衍生出一連串的次要災害,形成複合式災難。例如2011311日在日本東部發生規模9.0的大地震,除了地震災害外,接連又發生海嘯、火災、福島核能電廠災變等;這些複合式災害除了使各項災害損失擴大,也讓人類警覺到,在防災策略上,必須進行大幅度的調整。臺灣是天然災害高風險國家之一,當然更需要加強注意與防範。故以下針對新興的海嘯、核電防災議題作減災的教育訓練。
防災策略分為四個階段,分述如下:
一、減災:遏止災害侵襲、增強應變復原能力及防止再侵襲,此屬政府單位工作。
二、整備:演習、防災社區地圖及編制。
     災前的準備是必要的,即使簡單的整備,也會明顯減少災害損失。
三、應變:將緊急處理方法的概念內化給民眾。
     因災害的複雜度,常使得此階段處理的方法和平日不同,因而增加應變的困難度。
四、復原(重建):包括硬體與軟體的重建。
   例如:建築物的重建,公共設施或服務、經濟狀況的回復,居民的生活及身心機能恢復。
海嘯
  只要有規模(註2夠大(大於芮氏7.2)淺層海底地震(地表下30km),加上海水受到垂直方向的擾動,就要警戒海嘯。海嘯為長週期的波浪,海嘯在深海的傳播速度公式如下:
海嘯在深海的傳播速度=  (其中g為重力加速度10m/sec2h為水深)
請利用此公式計算表格中的數據:
水深
傳播秒速(m/sec)
傳播時速(km/hr)
等同於
5000m
223.6
223.6×3600/1000804.96

4000m



490m



10m



※傳播速率約每小時500公里1000公里。
以南亞大海嘯為例,在印尼亞齊市附近引發的海嘯,大約兩小時半攻擊斯里蘭卡;大約三個小時抵達馬爾地夫。海嘯在深海區域的波高普遍不高,大約不超過1公尺。以南亞海嘯為例,在震源附近的海嘯高度大約是5公尺,到了深海則只有0.5公尺,不致影響海面船隻。但接近沿岸時,受到海岸及海底地形影響,前進速率減小,波浪堆積導致浪高增加,造成沿岸地區重大災情。而這0.5公尺的波高,正是海嘯能將地震能量完整保留的關鍵。
海嘯的應變措施以位能換取動能
    海嘯的破壞力就在於海嘯相當於一面會不斷向前移動的水牆,一旦身陷其中,就算是武術冠軍也很難脫身。因此,當海嘯警報發布時或見到海水面大規模的退去,就要:
1

2
核能
日常生活中的發電方式很多,例如:水力、火力、核能、太陽能、風力、地熱及海洋能等。目前臺灣的發電方式以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核能發電為主,再輔以再生能源的開發、運用,臺灣電力公司依區域供需平衡、發電成本、環境與生態保護及能源供應安全等因素,訂定未來電源結構的配比為:燃煤 35 37%、燃油 4 5%、燃氣 27 29%、水力 9 11%、核能 19 20%、新能源 1 3%
311事件,我們看見日本自最初的疏散半徑3公里,到後來因外洩嚴重調整至疏散半徑20公里,因此最近台電也將原先的疏散半徑5公里,調為8公里,而且報紙上說:士林區是在核災應變區內。
3.          請同學利用圓規畫出:分別以核一、核二、核三為圓心,半徑為16公里的圓,這三個圓即為三座核電廠的核災應變區。(16公里的比例尺長度      )

4.          核一廠疏散半徑16公里內,將涵蓋的縣市有:

疏散人口有                
5.          核二廠疏散半徑16公里內,將涵蓋的縣市有:

疏散人口有                
核災的應變措施減少暴露在輻射線下
    放射線會隨著時間快速地減低強度。
    離放射線遠,接受的輻射量越少。
    越厚重、密實的物質越能防護輻射的穿透。
因此,當發生核災時,我們就要:
6.              
7.           
8.           


充份的減災與整備工作,可降低應變階段的負擔;
迅速有效的應變,能減輕災害的損失,減少復原或縮短重建工作;
做好重建工作(如重建耐震高、結構好的新建築物),亦可以成為減災的一部份。
因此,這四個階段是彼此互相關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
 
 







(註1)凡自然界發生的現象,危害到人類生命財產或經濟活動時,即稱為「自然災害」,如地震、山崩、颱風、土石流、火山爆發、龍捲風、水災、旱災、森林大火、流行性疫病、雷擊等
(註2)世界上通用的為氏地震規模,芮氏地震規模是於西元1935年由美國科學家C. F. Richter所提出,根據地震儀上所測到的震幅來計算地震的大小,並用數字來代表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其公式為logE = 1.44M + 12.24E為能量,M為地震規模)。根據這個公式,地震規模每增加1.0,代表地震的強度大十倍,而所釋放的能量差約三十餘倍,規模5.0的地震所釋放之能量就已經約與原子彈的能量相近了。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05學年度第1學期防災教育主題活動成果暨回饋意見調查表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105學年度第1學期
防災教育主題活動成果暨回饋意見調查表

學校名稱
蘭雅國中
日期
時間
09月21日
30分鐘
活動對象
參與人數
1350
活動主題
10ㄓ國家防災日演練
主持人
生教組長
活動內容摘要
1. 演練前利用各集會向師生宣導練注意事項。
2. 活動當天進行緊急庇護演練及疏散演練。
                      活動回饋意見調查統計結果
一、課程內容是否滿意:
非常滿意:99%、滿意:1%、不滿意:0%、非常不滿意 0%
二、研習方式是否滿意:
非常滿意:98%、滿意:2%、不滿意:0 %、非常不滿意 0%
三、研習時間安排是否滿意:
非常滿意:97%、滿意:3%、不滿意:0 %、非常不滿意 0 %
四、課程時數是否滿意:
非常滿意:96%、滿意:4%、不滿意:0%、非常不滿意 0%
各校可依活動性質,自行調整或設計活動回饋意見內容。
綜合意見
一、 每次朝會時可以練習逃生動線,更容易讓學生記得動線。
二、同學在防災三步驟的動作上,僅少部分的人不清楚如何做,經指導後已改善。希望可以多次練習。
改善計畫及預定辦理場次說明
1. 104學年度下學期預計再辦理一場複合式防災演練。
宣教活動照片






避難實地演練
防災演練班級回報單